釋清珙(清珙禪師):人物生平,歷史評價,著作,軼事典故,詩歌欣賞,

2025-08-25 05:09:03

釋清珙,石屋清珙禪師(1272—1352)元代高僧,臨濟宗第十九世禪師。江蘇常熟人。

俗姓溫,字石屋。生於南宋鹹淳八年(1272 年),卒於元至正十二年(1352 年),年壽81。湖州道場寺及庵信禪師之法嗣。幼依本州(蘇州)興教崇福寺之惟永法師出家。20歲落髮後,23歲受具足戒。首參天目高峰原妙禪師,經三年。後嗣法於高峰和尚之法眷及庵信禪師,經六年。為及庵信禪師所器重,曾被譽為“法海中透網金鱗”。 元順宗至正年間,詔賜金襴袈裟。後頻出入吳越,弘揚禪風,廣結善緣。曾應請住當湖(今浙江平湖東門外)福源寺,後退居霅溪(浙江湖州別稱)之西天湖,前後共四十餘年。

基本介紹

所處時代:元代出生日期:1272年逝世日期:1352年本名:釋清珙

人物生平,歷史評價,著作,軼事典故,詩歌欣賞,

人物生平清珙於至正十二年(1352 年)患疾,一天半夜與眾人訣別。其弟子請示如何辦理後事,他當即吟一偈,偈曰:“青山不著臭屍骸,死了仍須掘地埋。顧我也無三昧火,光前絕後一堆柴。”(《臨終偈》)湖州道場山歷史評價石屋清珙禪師作為曹洞宗一代宗師,在中國禪學史上有著重要地位,日本學者稱其為“僧中之仙”,其師及庵禪師稱他“乃法海中透網金鱗也”。他的禪學思想博大精深,體系宏富,主要包括:心如境如的真如思想;佛心即凡心、退隱與清閒生道的隱逸思想;言語道斷、知見無明的反智思想;為法忘軀、為眾竭力的弘法利生思想等。清珙其力主知見沉實,弘曹洞的穩宛家風;在生活修道上,崇仰山林,成為一代佛門隱士;在詩歌創作上,頗有 建樹,山居詩尤甚。著作著作有:《石屋清珙禪師山居詩》、《石屋清珙禪師語錄》、《石屋珙禪師詩集》。另《古今禪藻集》錄清珙詩作二十五首,《元詩選》和《宋元詩會》則各錄三十三首與十二首。軼事典故清珙有弟子普愚太古,高麗人。元至正七年(1347年)七月初,普愚太古禪師離大都燕京(今北京)大觀寺,至湖州霞霧山,拜訪清珙。普愚太古求法15天后於八月初一離開,帶走了“蒙授正印,傳衣法信”的袈裟禪杖。普愚歸國後,受到高麗王器重,尊為國師。常在高麗王面前說起清珙大師德行,高麗王十分仰慕。清珙圓寂後,高麗王上表朝廷,詔謚清珙為“佛慈慧照禪師”,並移文江浙,淨慈寺平山禪師前往天湖,取清珙大師的一半舍利,送往高麗,在高麗建塔供奉。此事在釋元旭所撰傳中有較詳細的記述。釋清珙與弟子普愚太古語錄詩歌欣賞吾家住在霅溪西,水滿天湖月滿溪。 未到盡驚山險峻,曾來方識路高低。 蝸涎素壁沾枯殼,虎過新蹄印雨泥。 閒閉柴門春晝永,青桐花發畫胡啼。—— 《天湖卜居》柴門雖設未嘗關,閒看幽禽自往還。 尺璧易求千丈石,黃金難買一生閒。 雪消曉嶂聞寒瀑,葉落秋林見遠山。 古柏煙消清晝永,是非不到白雲間。—— 《山居》禪余高誦寒山偈,飯後濃煎穀雨茶。 尚有閒情無著處,攜籃過嶺采藤花。—— 《山居》相逢盡說世途難,自向庵中討不安。 除卻淵明賦歸去,更無一個肯休 官 。—— 《閒詠》口體無厭宜 節儉,光陰有限莫貪求。 老僧不是閒忉怛,只要諸人放下休。